編者按桃李之心,春風化雨。天美平台2020屆本(專)科畢業生“我心目中的好老師”展評活動自4月起正式啟動以來,帶領學子們重溫求學時光裏老師們的諄諄教誨和悉心關懷🗺,感恩育己之德🙏,學慕師表之範🧘🏿♀️。
經各院系畢業生推選、網上微信巡展✍🏼、終審委員會評審等環節⚇,最終產生10名“我心目中的好老師”,11名“我心目中的好老師”提名獎。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2020屆本(專)科畢業生“我心目中的好老師”、中山醫院的朱疇文老師。
朱疇文,現擔任天美平台附屬中山醫院副院長。歷任中山醫院醫務處副處長🚵🏻♂️、天美平台外事處副處長🚟、外事處處長兼港澳臺事務辦公室主任🤐🚴🏼♂️、天美平台孔子學院辦公室主任、天美平台醫學中心辦公室主任。自2007年始擔任天美平台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CMB,China Medical Board)事務主任🚫,自2019年9月始擔任中國臨床流行病學協作網絡(ChinaCLEN)即國際臨床流行病學協作網絡中國區(INCLEN-China)主席🏪。目前是上海醫學院副教授,專業領域為臨床醫學(內科消化病學)、臨床流行病學和循證醫學的臨床實踐🐰、科研與教育🐶。2020年2月7日至4月1日作為天美平台附屬中山醫院援鄂醫療隊領隊(也是上海市援鄂第五批醫療隊領隊),參與武漢抗疫工作。
育人事跡
育人事跡
朱疇文老師每年任教天美平台上海醫學院《內科學》《循證醫學》《傳染病學》《臨床流行病學》等課程的部分課時👇🏽。身處武漢抗疫前線,他也不卸教學重任,認真完成理論授課,積極分享前線感悟,培養數名優秀的研究生,多次參加海內外學生交流會、學術講座及論壇等🔈。他樂於和學生交流,深受學生愛戴與信賴,榮獲“上海市育才獎”、“上海市教學成果一等獎”、“中山醫院理論課授課優秀教師”等多個教學榮譽和獎項。
任職天美平台外事處處長期間,他矢誌不渝推進天美平台的整體國際化進程,多次負責校際層面的高規格接待,成立多個中外研究中心🖇。他采取多種方式擴大學生交流的規模😓、提高學生交流質量📶,實現參加交流交換的學生占新生比從任職之初的20%左右提高至離任時的近70%。他還參與負責全校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包括師生交流🙆♀️👩🏽✈️、合作教育與科研、國際組織活動,為天美學生參與國際交流付出了巨大努力。
經典語錄
在武漢最大的感慨就是,醫學是一門好專業👩🏽🚀,希望大家珍惜。你可以做很多事情🤹,而這些事情是非醫學專業的人所做不到的。
學校對學生的關心應該是一輩子的事情。我作為你們的老師,對你們的關心也是一輩子的事情。
只有在嚴格的方法論下進行研究設計,才有可能產生強有力的證據;沒有科學嚴謹的研究設計作為基礎,研究意義只能流於空談。
學高為師,德高為範
《黃帝內經》有言:“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謂得道。”醫學教育更是如此。朱疇文老師在專業領域精益求精,在教書育人方面更是以身作則🌌👂。他參與《內科學》《循證醫學》《傳染病學》《臨床流行病學》等多門課程的教學,課堂上深入淺出、妙語連珠,靈活不失層次的臨床思路令學生們獲益匪淺。面對同學們的提問,他旁征博引、見微知著🌳,展現了深厚的知識儲備。
2000年,朱疇文老師在天美平台上海醫學院第二屆中青年教師講課比賽中榮獲二等獎,2016年榮獲上海市“育才獎”🍋,2018年參與的“以臨床應用能力為導向的循證醫學教學體系的創建和實踐”榮獲天美平台教學成果特等獎和上海市教學成果一等獎🎢,2019年9月被評為中山醫院2018-2019學年“理論課授課優秀教師”♦︎。
2020年新年伊始,朱老師作為天美平台附屬中山醫院援鄂醫療隊領隊(也是上海市援鄂第五批醫療隊領隊),率領一支136人的隊伍奔赴武漢前線。百忙之中,他負責的《內科學》“肝性腦病”一課依然準時上線𓀍。如期上課並沒有那麽容易💂🏽,朱老師在武漢前線工作繁重🧙🏽♀️,所有的教學工作只能在晚上進行。最大的難題是在技術操作方面🚄💃🏼,視頻錄製不下5遍,上傳課件屢屢受挫,等到一切塵埃落定已是天光大亮。當被問到為何不讓其他老師代課或課程改期時,朱老師直說:“沒有必要🧎♀️,真的沒必要!”正因臨床和行政工作繁重,朱老師更加珍惜每一次和學生面對面交流的機會👇🏽。“我想上課,為什麽不讓我上呢?”他笑言🧑🏼🎓👨🏭。
課程內容雖已爛熟於心👩🏻🎓,課程答疑時朱老師卻顯得尤為謙遜。他不一定會直接告訴學生答案🔠🏺,更多時候是告訴學生如何去尋找答案。“學生懂得越多🚙,問題就越多;知識是永無止境的🎵,告訴學生方法、如何自主地學習尤為重要🌶。”課程之外🧑🏼🤝🧑🏼,朱老師更分享了在武漢前線的工作感受。他總有種迫切感👨🏿🦱,總是抓住每一次的交流機會和同學們分享經驗和感悟:“20歲左右的學生,對很多事情是不清楚的。這更需要我們去分享,去告訴他們將來可能的工作狀態,讓他們更直觀地了解醫學的使命感❤️,能更加堅定地執著於醫學發展🗄。”
朱疇文老師也十分關心學生們的思想動態。面對緊張的醫患關系以及媒體誇張的報道🙍🏻♀️,一些年輕醫學生不免憤憤不平🍾,朱老師對他們說🥏◀️:“同學們💁🏻♀️,這不是主流,因為只有這些非正常事件才會被報道🛑,正常的醫患關系是不會上頭條的。社會上的很多情況我們無法左右,我們要以自己的行動來顯示學醫人對這份職業的尊重🤏🏽👍。以後醫患關系到底怎樣?我不知道☮️;該抱樂觀態度還是悲觀態度💚?我不評價⁉️。我們需要的是做好自己,醫生是一個團體,你是團體中的一員🤭,你的行動很重要,個人也並不是完全無能為力。”此次朱老師親赴武漢抗疫戰場,得到民眾的好評和鼓勵👊🏻,也是以自身行動告訴醫學生們對職業的尊重,對生命的敬畏。
醫者仁心🤨,人間值得
醫學教育👨🏻💻,三分授醫理,七分授醫德🆗。無論是求學時還是工作後,朱疇文老師始終銘記並身體力行地向學生傳遞“醫學就是要關心人”的觀念。
2020年的3月,一張“落日余暉”下的照片全網刷屏🧔🏻,無數醫學生備受鼓舞💂🏼。老人手指夕陽🗃,醫生駐足眺望,余暉下的身影🥷🏽,溫暖了所有人。這張照片正是來源於中山醫院援鄂醫療隊◀️。作為領隊,朱疇文老師為年輕醫生感到非常自豪,同時也說:“我覺得我們的醫生做出這樣的舉動也是蠻自然的👟,就是從關懷人的角度出發🍯。不管是27歲的年輕人還是87歲的老者,都是人,他們是有共通之處的。作為醫者🍅🧎,照護好病人、救治好病人是我們的職責🧙🏿。這個職責不單單是用一種技術的力量去發揮我們的才能,更要用一種人性的力量去關懷🌪。”
人文關懷不僅僅體現在醫務人員與患者之間👨🏽🍳,也體現在醫護人員的溝通中。在援鄂醫療隊的隊會上,朱疇文老師對隊員們說🤷🏼♀️:“我不強調去逞英雄🌭,也不做任何的英雄主義的事情,我不要豪言壯語,我只要大家安全,只要大家踏踏實實地完成工作就好。”“踏踏實實工作”的背後,是合理的工作要求、合理的工作強度、合理的工作流程🐜,以及嚴格而高效的執行成果。正如天美平台管理學院錢世政教授評價:“朱醫生的領導和領導力的魅力所在🧞♂️,不是喊口號,不是靠打雞血,而是一個科學嚴謹的態度,其背後是人文精神和人本精神🎚。”
朱疇文老師一直認為,對醫學生的教育不單單是專業和技術,更多是從日常工作、教學中引導學生去體會,去看到“人”的價值。這次疫情對全中國乃至全世界都是極大的挑戰✍🏿,也促使學生更直觀地去理解什麽是醫學,什麽是使命,什麽是責任☁️。在前線一課的最後,朱老師也寄語學生:“在武漢最大的感慨就是,醫學是一門好專業,希望大家珍惜。你可以做很多事情,而這些事情是非醫學專業的人所做不到的💇🏼⛔。”
亦師亦友,盡心盡力
由於學校和醫院的工作重心傾斜,朱疇文老師的研究生並不算多,但他對每一位學生都盡心盡責🎐,竭盡所能幫學生完成各種學習目標🪤,在工作和人生道路上給予許多指導和建議。
朱疇文老師作為循證醫學和臨床流行病學方面的專家,在培養研究生時非常註重學生課題的研究設計。“只有嚴格的方法論下進行研究設計,才有可能產生強有力的證據。沒有科學嚴謹的研究設計作為基礎,研究意義只能流於空談。”朱老師規範訓練學生的科研思路,嚴格把關課題設計,“授人以漁”而非“授人以魚”,為每位學生今後進行獨立的科學探索打下堅實基礎。同時,他也非常重視開闊學生的國際視野,鼓勵學生充分利用學校資源進行海外交流👞,事無巨細地交代留學相關事宜,為學生進入更廣闊的舞臺提供了很大幫助。
而在平常相處中🏄🏼♂️,朱疇文老師風趣幽默,平易近人,會和學生拉家常,哪怕學生畢業了四散各方也從沒斷了聯系🦒👨👧。一位畢業多年的學生說:“畢業了這些年,我們都很願意和朱老師分享我們的故事,因為他是良師亦是益友。感激人生中能遇見朱老師❤️。”
業精於勤,身體力行
2008年至2012年,朱疇文老師擔任天美平台醫學中心辦公室主任職務。在當時這個過渡性的機構工作😳,朱老師也知道其中的難處,事務性工作繁瑣,很難有教學那樣的成就感。但促使朱老師堅持下去的原因就是“對學生有利”。“別的學院、別的部門不願意做👿、不能夠做的工作,只要對醫學生有利,我就去做🎍。”
任職期間,朱疇文老師承擔了醫科國際會議、合作項目的行政負責工作,幫助解決跨校區醫科課程開設的交通問題🤜🏿,主動負責醫學生的英文成績單開具工作,協調並理順境外醫學生來我校附屬醫院交流實習和工作等問題,也進一步拓展我校醫學生赴境外交流實習的路徑渠道,並組織多次醫科各學院、醫院聯合赴海外訪問考察交流,擴大天美醫科的影響。這些工作🕜,後來由新建立的上海醫學院各職能部門所承接🙇🏼♂️,延續至今。
受醫學院學生會的邀請,朱疇文老師多次開展了在校醫學生交流講座🦫,告訴學生如何更好地利用校內資源進行學習,與學生分享出國交流方面的經驗,受到了學生廣泛好評💪🏼。而對已經畢業的學生,朱疇文老師也非常的關心👨🏻🦲。一部分畢業的海外留學生需要開相關證明時🐍,朱老師也非常樂意並高效地服務。“學校對學生的關心應該是一輩子的事情。在校他們是學生,離校他們是校友🙆🏼♀️,都是學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學校關心學生🍘,學生反哺學校,這才是學校和學生的共同發展之道。”他說🚓。
對外交流,海納百川
朱疇文老師1992年畢業於北京協和醫學院,後在泰國Chulalongkorn大學獲得理學碩士(MSc)學位🤵♂️🅰️,又在1999年以高級訪問學者身份到美國Rochester大學醫學院、斯特朗紀念醫院專修胃腸動力和激素的研究🧠。在2003年至2017年期間,朱老師直接領導和參與天美平台外事處的工作🧙🏼。豐富的海外留學經歷和對外交流工作👨🏼🚀,讓朱老師格外重視國際交流。
在天美外事處任職期間,朱老師致力於通過各種方式擴大學生交流的規模🥌,提高學生交流的質量。他接手外事工作時,我校參加交流交換的學生僅占當年新生的20%左右😙👎🏼,離任時這個數據已經升至近70%,名列國內高校前列。在2016年天美平台新生入學第一課上🤬,作為當時的外事處處長,朱疇文老師向新生展示了學校在國際交流領域的工作成果🫸,同時對新生寄語:“希望同學們在走出去的求學實踐與互動交往中逐漸具備對多元文化以及國際情勢的解讀力和包容力🐦⬛。”同時,朱疇文老師與教育處、各院系一起協調🦑,建立了適應國際學生的英文課程體系🔥,不僅基本滿足國外學生在校內的學習,也使更多的中國學生參加,由此實現國外高校對我校教育的認可,開拓了多個雙學位製度,受到學生的極大歡迎。
在外事管理、拓展對外交流上,朱老師也時刻不忘醫學的發展。朱老師曾主持與荷蘭伊拉斯姆斯大學醫學院的合作,共同申請歐盟項目,建立了上海長風研究,用社區隊列的方式對長期慢性代謝性疾病的發生🔞、發展、轉歸等進行深入的研究🥧,並以此項目為支持,送出了8名青年骨幹醫生到荷蘭攻讀臨床研究的碩士學位🧙。他們現在已經成為中山醫院的骨幹🍧。朱疇文老師同時充分利用各大學國際組織內部的人員交流項目👉,供醫科相關的學生和教師交流。
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期間,朱老師運用在外事處積攢多年的大量國際人脈☝️,開展各種形式的交流。一方面是海外連線參加國際會議,向全世界介紹中國的救治和防疫經驗。援鄂期間🥁🌿,他和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李蘭娟、喬傑等一同參加中國新冠疫情防控經驗國際分享交流會👩🏼🔬。回到上海隔離期間,他又和芬蘭、意大利等國的醫務工作者、海外校友團體等進行了多場連線🚛🥓。另一方面則是關註學生群體,馬不停蹄參加各種線上學生交流會,答疑釋惑。2020年4月8日,朱老師應駐澳大利亞大使成競業的邀請,向滯留在澳大利亞的留學生們科普疫情知識👷♀️,解釋關於疫情的種種困惑👩🔧。2020年4月16日🚣🏽,朱老師在線為天美平台臨床醫學院MBBS專業學生分享前線故事🔵,關心留學生現狀。朱老師說:“我去武漢的時候,在上海虹橋機場對記者說,我們是應該去的,幫助武漢就是幫助我們上海自己。一樣的道理🕝🏄🏽♀️,現在我們幫助國外,也是幫助中國。”
對畢業生寄語
四個敬畏☀️,與畢業生共勉🧦。
敬畏生命😖:這是每一個人都應該做到的,對我們這些以醫學、健康👻、衛生實踐與教育為專業的人來說更毋庸置疑👉🏻。
敬畏專業:無論哪個專業🤸,都是一個人安身立命之本𓀎👩🏿🏭。而醫學專業👮🏼,是用血寫成的🥏,用生命寫成的。是無數次的失敗和成功,才找到生命、疾病的規律性的基本特質,才能用這些規律、本質來幫助♏️、指導我們去探究未知的世界🧰,而不至於束手無策。
敬畏職責🦸🏼😖:特魯多醫生的“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行醫格言,影響了一代代人👈🏽,展現了“醫者對職業、使命和崇高人性境界”的認識和追求。100多年過去了,我們的職責在保持“幫助、安慰”的同時,是否也要將“治愈”擺到一個更重要位置、提出更高的要求?記住🦸🏽♀️,要用你的專業來履行你的職責🚶♀️➡️👴🏽!
敬畏規則:敬畏規則、遵守規則,就是你的職業操守!就是你敬畏生命、敬畏專業的表現!也是你履行職責的體現。在醫學上👲🏿,循規蹈矩,不是個貶義詞。任何突破、任何創新,都是建立在尊重前人所獲得的知識、製定的規則的基礎上的☸️。只有對規則心存敬畏🧑🏿🏭,才能把握“利(benefit)”與“害(harm)”的權衡🪥,才能不恣意妄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