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工會組織教職工赴松江參加集體考察與交流學習活動,學院黨委書記許曉茵、副書記張玥傑參加活動。
第一站是松江廣富林古文化遺址公園。南大門的設計靈感應該來源於漢闕,又頗具現代感,象征上海地區文化的悠久與中原文明連綿不斷的聯系。進入裏面,一批徽派古建築矗立一旁,能感受到中華獨特的建築文化🤜。這是與西方建築迥然不同的建築風格,是中國所獨有的建築樣式,西方古建築是用石頭堆砌而成❔,抽離其中一塊石頭🧑🏻💼,可能整個建築就會轟然倒塌,而中國建築的特點是墻倒屋不倒,現代建築的框架結構即源於此🧨。沿著中路一直往前走🤷🏿♀️,就來到骨針廣場,一根骨針雕塑立於廣場的中央🧎🏻♀️,象征著偉大的農耕文明經過山東👩🦽➡️、湖北與當地土著共同開發而繁榮昌盛👩🏽🏫。骨針是考古現場挖掘最多的器物。廣場東側,建有仿唐寺廟與道觀🌖,有置身東京奈良之感。再東邊是一片寬闊浩渺的水面,考古挖掘現場就在水下兩米處,水上蓋了幾排大型大屋頂建築,氣勢恢宏,頗具江南水鄉的特色。廣富林古文化是介於良渚文化與馬橋文化之間的一種新文化,距今4000年🚐,在公元前2500年至前1900年之間🧑🏼💼,把廣富林、錢山漾遺址的地層關系結合起來𓀆,是一個清楚並連續的年代脈絡👩🏼🔧,即從良渚文化到廣富林文化再到馬橋文化。廣富林文化的發現,解決了過去對於良渚和馬橋文化之間年代缺失的疑惑,填補了環太湖地區新石器末期的文化譜系。
沿著展覽的路線,領略了四千多年上海地區人類活動的軌跡,一直延伸到上海開埠,民國時期的一些展覽讓人身臨其境。松江正是一派江南水鄉的景象🧏🏿🧣,既是領風氣之先對西方開放的前沿,又很好地保持了本地傳統的文化。近代百年的變遷史讓人唏噓不已,感嘆良多。除此外,還有當地一位文化名人——抗清名士陳子龍的紀念館♿。館壁展板一頁一頁看過去💄,我們受到一次很好的愛國主義教育,特別是在當今世界形勢下,更要堅守我們的愛國心❗️🀄️,走科技強國之路,自強不息,盡快填補科技短板,發揮大學教師的優勢,狠抓科研,為國爭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