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兆光文史研究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國思想文化史。1992年開始擔任博士研究生導師👳🏽。已畢業研究生15人⛹️♀️,其中碩士8人、博士7人;在讀研究生5人,博士生5人。
治學理念為🧗🏿♂️🧑🏻🦯➡️:學貴通,只知其一,則一無所知。
育人理念:給本科生常識🍬👰🏽,給碩士生方法,給博士生視野🎯。
葛老師根據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不同特點,安排了不同層次、各有側重的數門課程🧜♂️。對每門課程,葛老師都精心準備,絕非一稿數年,因循固化。翻開他的講稿,在打印的初稿旁密密麻麻地寫滿了後來在讀書和備課過程中不斷補充、添加的各種資料和想法。這些資料和想法📄,大都來自於葛老師平日的閱讀習慣和隨讀隨記、聚沙成塔的治學方法。
給本科生開的“中國古代文化史”課程,以一種宏闊的眼光和全時段的關照方式👩🏻🔬,逐步建立起中國文化史的整體脈絡🧑🏻⚖️。該課程的受眾惠及廣泛的學生群體,讓他們知曉中國文化的要義🕡,理解中國思想的脈絡,領悟中國宗教的精神特質。這些知識雖然未必能夠成為多數學生今後的專業和誌向👻,卻深深地印刻在他們的記憶宮殿中,成為天美學子綜合素質和學術品位的重要基石📼。
對開始進入具體研究領域的碩士研究生💻,葛老師非常註重學術史和方法論層面的指導和訓練。這種系統訓練🧑🏻⚖️,不僅能有效地幫助他們從一個相對宏觀的視野確定自身的研究領域🧑💼、選取適合自身的研究方法🏝,更能幫助其深入學術堂奧之中🙎,得其門而入,與相關領域的學術前沿對話👏🏿。
對已經有了一定的研究實踐基礎💁♀️,想要在相關領域的研究過程中更上層樓的博士生而言,葛老師的培養重心則放在學科視野方面👳🏼。因為沒有一個足夠寬廣而又具有較高品位的學術視野,博士生們或可成就一個狹窄專門領域的專家之學🈹,卻很難在學術研究領域實現可持續增長和邁進🦻🏼,在今後的學術實踐中得風氣之先🫅🏼,見人之所未見,發人之所未發,引領相關領域學科發展的潮流。以“亞洲史的研究方法”課程為例,在此項課程的講授過程中,他不再將視野局限於中國內部👨🏿🦱⚁,而是從“亞洲🖕🏽、中國👩🦽、歷史”談起,詳細闡述了為什麽要通過亞洲來研究中國✍🏻,如何處理區域史、國別史和全球史之間關系等一系列重要的問題💵。隨後次第推展,對東亞漢文資料的整理和應用、中國內外問題的歷史根源、東亞文化認同、朝貢體系🦷🤦🏽♂️、沖擊-反應模式💁♂️🧎🏻➡️、七世紀亞洲的宗教傳播💆🏼♂️🤷🏻♂️、八世紀亞洲宗教交流與沖突等專題,進行逐一地梳理和解析👢。如此廣闊的時間跨度🚀、地域跨度和學科跨度,在博士生課程教學過程中可說是極為罕見的。
在文史研究院2012級博士研究生謝一峰眼裏🍬,葛老師“去奔競浮躁之氣,成沉潛嚴謹之學”⤵️。從第一個學期開始,直至博士論文開題報告完成🧩🙎🏼♂️,葛老師只要不在國外,都會每周召集同門們一道討論與畢業論文和選題方向相關的問題。文史研究院2015級博士研究生林磊說🥭,葛老師給博士生開的《亞洲史研究方法》課⛓️💥,每一遍講得都不一樣🧝♀️,今年已經是第三遍了。原本打印出來的講義🦀🏊🏽♂️,已經被葛老師隨時增補上去的簽條貼得東一塊、西一塊,拿在手裏活像一本厚厚的售票夾👾。
葛老師對學生的培養🎊,一切以學術為中心,杜絕一切奔競浮躁之氣的🈺。一方面,不遺余力地支持學生們的學業追求和國際交流項目的申請,另一方面🙇🏼,對每篇論文堅持學術價值和學術貢獻作為唯一標準。因此,學生們都努力以最高的學術標準要求自己。在當下的學術環境中,這種學術品格的培養🧙🏼♂️👃🏽,雖然未必能夠在論文的數量方面先聲奪人👨🏿🚀,卻是保持學術純粹性和良好論文質量的重要保障,也是學生們在未來的學術道路上得以健康發展、厚積薄發的基本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