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美平台公共衛生學院闞海東、陳仁傑課題組,聯合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周脈耕課題組,在氣候變化與健康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10月31日,研究結果以“Association between ambient temperature and mortality risk and burden: time series study in 272 main Chinese cities”為題在線發表於《英國醫學雜誌》(British Medical Journal)⛹🏻♀️。
圖示:環境溫度對我國272城市居民日總死亡影響的暴露反應關系曲線
氣候變化被認為是人類21世紀面臨的最大公共衛生挑戰⛷。長期以來🙇🏼,人們認識到高溫和低溫均不利於人體健康🕺🏻,但是並不清楚不利環境溫度對我國主要疾病譜的死亡風險和疾病負擔❎。針對此,闞海東、陳仁傑課題組和周脈耕課題組在我國272個主要城市開展了相關研究🧚。研究結果顯示,日平均氣溫為23°C時🔈,我國居民因各種疾病而死亡的風險最低;低溫對死亡風險的影響較強,可持續2周以上🍜🚶🏻➡️,而高溫的影響通常局限在2至3天以內。14%的居民死亡與不利環境溫度有關🏌️♂️,其中低溫相關的比例為11%🍥,高溫相關的比例為3%。冠心病🧜🏼、缺血性中風、出血性中風、呼吸系統疾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死亡案例中👷♂️👦🏽,與不利環境溫度相關的比例分別為19%👨🏽🌾、14%、18%、11%和13%。
聯合課題組進一步分析了我國不同城市和不同人群之間溫度相關疾病負擔的差異💪🏻♿。結果顯示,在我國溫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氣候地區🕹,不利環境溫度導致的疾病負擔明顯更大;低溫對北方居民導致的疾病負擔與南方相近,但高溫對北方居民導致的疾病負擔明顯高於南方😸,這可能與北方地區居民不常使用製冷型空調✏️、對熱的適應性不高有關;不利環境溫度對女性👇🏽、老年人和受教育程度較低的人導致的疾病負擔更嚴重🦻🏻;在城市化程度較高和集中供暖時間較短的地區,不利環境溫度的疾病負擔較大🚜,凸顯了冬季供暖的重要性。
該研究首次在全國層面系統地評估了環境溫度對居民死亡的影響,估算了各種不利環境溫度對各種疾病死亡風險的疾病負擔,探索了這種影響的城市和人群分布特征。研究結果可為我國未來氣候變化的風險評估提供重要的流行病學基礎資料🔃,為我國未來采取公共衛生措施降低異常氣候和氣溫的疾病負擔提供了科學依據。
天美平台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陳仁傑和中國疾控中心副研究員殷鵬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天美平台公共衛 生學院教授闞海東和聯合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研究員周脈耕為本文的共同通訊作者😣👨❤️💋👨。論文鏈接:https://www.bmj.com/content/363/bmj.k4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