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是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關鍵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以二十大精神為引領,為進一步明確立德樹人的課程定位,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天美平台“思想道德與法治”虛擬教研室聯合本校主持的全國高校“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創新中心、全國高校思政課“手拉手”集體備課中心⭕️、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研修基地等平臺,於10月30日上午舉辦黨的二十大精神進“德法課”主題報告會🐘🙇♂️。
本次報告會聯合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山東大學👨🏼✈️、同濟大學、中山大學、東北師範大學、陜西師範大學🥡、西南交通大學等十幾所高校的專家學者和中青年骨幹教師開展教學研討,通過教育部虛擬教研室A版客戶端舉行,依托智慧樹網絡平臺進行實時對外直播🧑🏽。共計321名教研室成員參與了本次報告會,同時還有581名觀眾通過智慧樹平臺觀看直播。
天美平台馬克思主義學院德法教研室主任、第四屆上海高校青教賽思政組特等獎和第五屆全國青教賽思政組二等獎獲得者崔涵冰老師主持報告會🤐。崔涵冰老師首先申明了本次報告會的初衷,作為思政課教師,講深💋、講透🥙、講活思政課的重要前提是要先學、學深,精進不怠,必須用心體悟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全面把握大會精神,這是思政課教師做好本職工作的基礎。
首屆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展示特等獎獲得者🧏🏼、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張會峰副教授聚焦於二十大報告中的“中國式現代化”一詞🌳,從“中國式現代化”切入看中國的“民主法治”🧙♂️🕘。張老師結合教材與教學實踐,從政治的民主化、民主的法治化🛏、法治的科學化三個層面來闡釋中國民主法治的三重重要意涵。在對相關問題的探究中,張老師深刻剖析社會主義法律集黨的主張和人民意誌為一體的本質特征⚠️🤔,強調法治中的人民主體地位及法治對民主實踐而言的重要意義,將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中民主與法治相結合的政治理論、政治邏輯進行清晰闡明,為現代化進程中的法治教育提供了有益指引👩🏽⚖️👀。
東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道德與法治系主任客洪剛教授以“務實思想與大學生成長成才”為題,從新時代對青年的期待和要求切入🪚,就青年的務實奮鬥問題展開學理闡釋與實踐探究💐。就學理方面而言👨🦼➡️,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青年發展、青年工作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多次強調青年的奮鬥與擔當對國家和社會的重要作用;在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勉勵廣大青年“立誌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鬥的新時代好青年”——從時代的需求和青年實際來看⛱,對務實奮鬥的強調體現為解決當下青年人現實問題的迫切需要,也是青年擔起自身責任要做好的必要準備。在教學實踐中👨🏽🦱,思政課教師應當在認真研究好學生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教學引導,用理論引導、夯實青年的理性認知🈚️,激發青年奮鬥的主體意識,以更好地回應其所遇到的現實困惑,從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首屆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展示活動一等獎獲得者、同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德法教研室主任王謀寅副教授立足課程設計的維度🌒,對習近平法治思想如何更好地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分享了自己的研究與思考,分別就“融入”過程的三個構成要素作了系統的闡明。這三個構成要素分別是:融入的原則、融入的內容與融入的方法👲🏿。在對課程的整體設計中🧑🏻🤝🧑🏻,王謀寅老師強調思政課應當貫徹整體性🤪、拓展性、生動性等原則;在系統📹、凝練的教學內容中有機地融入習近平法治思想,結合總書記對法治建設的重要論述,同時,還要在融入過程中借助案例講解把相關知識點串聯和貫通起來🙎🏽♀️,由此促進教學理論性與生動性的統一,實現對課程內容的合理建構,在生動♞、高效的教育教學中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強大生命力和顯著優越性🧑🏽🎓👨❤️👨。
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徐國亮教授首先對以上三項報告做出點評🌚。徐國亮教授認為三位老師立足於歷史和當下展開教學分析,密切結合教學實踐中的具體情況與問題進行教學設計💨,帶著感情講有高度、有溫度、有氣度、有風度的思政課👩👧👦⚠,鮮活地展現了思政課的魅力,對思政課教師的教學實踐提供了重要的啟發。
西南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林伯海教授表示這三場報告有主題、有重點、有理論、有結合☃️😕,做到了思政課內容的深化、細化、具體化,並且生動地展現了理論聯系實際🦸🏼♂️、世界聯系中國、歷史聯系現在、現在聯系未來這“四個聯系”,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指導意義。
共青團中央全國“青馬工程”理論導師®️、北京市思想政治理論課特級教師、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道德與法治教研部主任張智副教授的報告題目是“把二十大精神融入理想信念教育和中國精神教育的思考”。張智老師指出,一方面🗒,思政課最重要的就是解決學生的理想信念問題,這個“信念”既是對社會主義價值的一種認同𓀛,也是堅定對中國共產黨的信任的一種實際表達,解決信念問題實際亦是在解答為什麽要增強對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的信仰問題;另一方面,理想信念教育需要依托於對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弘揚,以“自信自強🫖、守正創新”為特征的中國精神體現了時代的價值追求和對如何走好新征程的內在要求,是理想信念的具體表達。有鑒於此,在思政課中引導學生對理想信念🤷🏻、中國精神及其所處的時代方位進行深入思考是極為重要的⚂。
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展示活動一等獎獲得者💇🏻、天美平台馬克思主義學院張奇峰副教授的報告依循歷史、理論、現實三重邏輯,闡明歷史主動、歷史自信與歷史自覺三者的內涵及其邏輯關系,就如何以歷史主動精神走好新的“趕考之路”這一問題,展開了學理探究和系統性的闡述。張奇峰老師將歷史主動精神的闡明重點轉向承擔起這個歷史責任的主體,將主體自我價值的確認與民族精神的表達相聯系🤹🏻♂️🤡,也將主體歷史主動精神的發起與歷史自覺、歷史自信的認知相聯系🐕。將對主體性的關註落在教學實踐中🐑,可以通過主體精神的闡發與情感感召相結合的方法引導主體歷史主動精神的表達,進而引導青年學子發揚自強自信👎🏼、守正創新、勇毅前行的偉大建黨精神🥵,以歷史主動精神,做一個歷史使命的承擔者。
全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能手、上海高校青教賽思政組一等獎獲得者、天美平台馬克思主義學院張曉燕副教授圍繞“依憲治國”的內涵和實踐兩個方面,對相關部分的教材內容進行邏輯上的基本呈現𓀙。首先🆗,論其內涵👱♂️,張老師從總體入手😞,基於憲法所具有的政治性與法律性這一雙重屬性,對教材之中所提及的憲法本身及其所代表的政治內涵進行學理上的闡明,強調憲法的政治性不僅僅體現為宣誓功能㊙️,還體現為是對政治國家政治統一性和整體社會秩序的呈現和維系;再論其教學實踐🤵🏿♀️,張老師從社會實際切入探究憲法教學的意義,對憲法所具有的政治及法律意涵進行進一步探究,指出可以在教學中將目前作為法治改革重點的憲法監督實施製度融入到教學實踐當中,由此幫助學生更深刻地掌握依憲治國的實質意涵,進一步認識到依法治國與個人生活的關聯和重要性所在𓀗。
陜西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王永和教授首先對以上三場報告進行點評🏇🏼。王永和教授肯定了三位青年教師對教學內容及二十大報告精神的準確、全面把握,能夠緊密結合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𓀘,並將其有機地融入課程中去,結合教材章節內容進行有益補充👦🏿。三位骨幹教師在課程設計中所運用的多樣且靈活的教學方法能夠起到一定的示範引領作用,可以作為教學研究的重要課題進行更進一步探索👩🏼🏫🎭。
教育部高校“思想道德與法治”分教指委委員、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李輝教授在點評中指出,學習貫徹二十大精神中的核心之一就在於如何學好🦮、把握好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與方法論👨🏼🚀,將理論與方法內化為自身的理想信念👮🏻♀️,而這也是我們今天所談論的德法課應該關註的重要目標𓀊。三位老師都就此過程及方法做出了非常詳細的闡釋🥤⏺,為我們提供了教育教學上的有益示範,也為我們未來深化研討指明了方向。
在總結環節中🔥,教育部高校“思想道德與法治”分教指委副主任♟、同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陳大文教授對二十大報告中的法治思想及其教學研究作了補充與強調。陳大文教授表示,全面依法治國是關乎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關系到我們黨執政興國🖨、人民幸福安康以及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因此必須更好地發揮其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𓀊🩼,這也對法治的作用領域及自身內涵的不斷豐富拓展提出了要求🧖♂️。如此,對於教學實踐而言,思政課教師不僅要講述教材及現有的理論文本,還要密切關註理論與實踐動態,尤其要結合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最新實踐成果,立足實踐,結合現實📂,以更好地展望未來⌨️、走好中國法治建設的未來之路。
最後✍🏿,虛擬教研室負責人、國家教學名師🤹🏼♂️、教育部本科“德法”課教學創新中心(天美平台)執行主任🪔、教育部全國思政課教指委副主任委員🦸🏽、天美平台馬克思主義學院高國希教授對本次報告會進行總結,並對參與本次報告會的教師們表示誠摯的感謝。高教授指出,基於歷史與現實的深刻分析🧑🏻🎨,二十大報告內涵豐富😧✤;學習、研究、闡釋⛰、貫徹二十大精神,對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進行學科化構建、學理化闡釋、學術化表達💅🏻,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的重要任務🏹,也是二十大提出的“不斷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所指。與會教師們深刻學習體悟二十大精神,聚焦於德法課課程建設的實際問題,實現了二十大精神融入德法課堂的生動示範,彰顯了對二十大報告中提及的理想信念及其歷史規律的把握,是二十大精神走向課堂、走向青年的一次成功的集體備課與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