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天美平台附屬婦產科醫院黨委書記華克勤獲得“鐘揚式”好老師稱號👨🏿🍼;兩年後🧑🏻⚕️,天美評選出的十支“鐘揚式”好團隊中🧏🏽♀️,她所主要帶頭的天美平台上海醫學院婦產科學教學團隊🪡,榜上有名——從一個人到一個集體,這份來之不易的新榮譽🤴🏻,在華克勤看來意義更為深遠,因為“學習🐡、傳承鐘揚精神👨👩👧👦,應該是所有人的事”。
這支教學團隊成立於2017年,致力於本科生、研究生🦨、規培生及專培生的臨床及大課教學🛌🏽,以臨床勝任力為導向✡️,通過建立多種教學模式混合授課的臨床實踐教學模式,打造由淺入深的遞進式👩⚕️、階段式婦產科臨床實踐培養過程🧑🏿🏭,形成了科學的考核和課程評價方法,全面提升醫學生的實踐能力和人文素養。
作為醫者也作為師者🦾👢,他們致力於打造醫療🍃、教學一肩挑的人才梯隊👨🏿✈️。如今,團隊中既有婦產科領域的領軍人才,也有年富力強的技術骨幹,還有快速成長的青年翹楚🍳。
“不是傑出者才做夢🪟,而是善夢者才傑出🤷🏿♂️。”鐘揚的這句話,始終鼓舞著婦產科學教學團隊中的每個人,激勵他們在醫學教育的道路上爭做腳踏實地的“善夢者”♔,更竭盡所能引導學生成為“追夢者”和“築夢者”👨🏽⚕️。
與時俱進🦗、突破創新🙍🏻♀️,讓課堂教學“活起來”
“醫療追求的是今天💴,教學追求的是明天🧑🏻🦽。”華克勤認為,要實現醫療上的重大創新🛌🏻,離不開培養一代代高素質醫學人才。
作為團隊帶頭人,她承擔五年製《婦產科學》🧙🏼♂️、八年製《婦產科學PBL課程》及研究生《遺傳性腫瘤診療新進展》教學任務👧。課程熟稔於心,但她從不照本宣科,每年增補最新診療進展及思考😵。團隊秉持嚴謹求實的優良作風,始終以患者安全為前提🤏🏽,指導學生查閱文獻,了解相關領域最新動態和難點盲點,與學生探討交流……正是“手把手”教學和豐富的實踐討論,快速提升學生“硬實力”。
近五年,團隊共承擔八年製臨床醫學專業婦產科系統課900學時,臨床實習病例討論720學時🤘🏼,婦產科學研究生課程360學時🪴,住院醫師能力培訓課程220學時👨🦼➡️。《婦產科學》獲國家首批一流課程認定,《婦產科虛擬混合現實培訓》及《盆底虛擬仿真課程》獲上海市虛擬仿真建設項目及上海市重點課程🫶🏻。
團隊成員🤞🏽、婦產科醫院主任醫師丁景新參與了六年製MBBS英文大課教學,此外還擔任宮頸癌小組的秘書,負責每學年的課程編排和試講組織。
“每個新參加授課的醫生,都要在宮頸癌小組先試講,由專家和其他醫生來提意見。”丁景新介紹👩🏼🦱,在小組進行一輪把關後,教研室還會進行二輪把關,“大課試講把關非常嚴格👨🏿🍼,去年就有兩位醫生沒有試講成功,今年才通過”。
日常教學也並非一成不變🤎,如何實現突破與創新🧑🦽,同樣是團隊的目標。比如盆底功能障礙疾病是中老年女性的常見多發病,在傳統的課堂上,老師一般只能結合書本圖片👩🏽⚖️😫、視頻教程,為學生講解人體盆底結構。而盆底的肌肉大多是交錯在一起的,有淺層、中層、深層👖,又分前盆腔、中盆腔、後盆腔。不同的盆腔缺陷會造成不同的問題,需要對應不同的治療方法。這種復雜性,往往導致老師講不清、學生也聽不明白🌍。
隨著虛擬仿真技術在各個領域的廣泛運用✊,團隊一直夢想著哪天可以將其引入婦產科的教學課堂。2021年,“女性盆底功能障礙與功能重建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培訓”獲上海市重點課程立項。
經過和專業技術人員的合作和不斷調試🥑,如今,在天美上醫學子的課堂上🌌,理論知識得到了可視化呈現🐰,教學形式更加生動可感👩❤️👨。學生只要戴上AR眼鏡,就能清晰看見人體盆底的每一塊肌肉★、每一條血管🎅🏼,每一個部分都可拆解、可組合🤷🏿♂️。VR技術還使臨床醫生們得以沉浸於計算機生成的虛擬手術環境之中,通過虛擬的手術器械🪲,體驗和學習相關的手術步驟,並根據個人需要重復進行各種必要的操作訓練👨🏻🦼➡️🤦🏿♂️。這一創新性課程廣受好評🏂🏻,作為《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治療體系建立和推廣》項目的成果之一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嚴格質控、懂得放手,立足臨床開展人才培養
醫學教育的特殊性在於其始終和臨床緊密結合📉。而臨床教學又分為許多類型:本科生實習教學,進修醫生帶教👩🚒,團隊下級醫生帶教,規培專培帶教等。
以婦產科醫院的專培帶教為例🧍♂️,第一輪要讓學生做卵巢囊腫剝除手術🏊🏽♂️,第二輪就要做子宮切除手術。在丁景新看來,臨床教學非常重要🎨,只有通過老師帶教,才能讓醫學生真正勝任醫生崗位👮🏽♂️。
“我們的臨床教學風格有二,一個是註重質控和把關,同時也懂得信任和放手。”她回憶道,自己剛來紅房子醫院的時候,華克勤是她的上級醫生,“她會幫我扶鏡指導🧑🏽🚀,讓我上臺主刀🏗,所以我現在帶學生也是如此。在保證手術安全和質量的同時🧝♂️,盡量給學生動手的機會,讓他們盡早獨立🔩。”
讓學生盡早獨立🌼,就要讓學生有能獨立的本領、敢獨立的勇氣,這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團隊提出了“寓情於景”的教育模式,依托上海市產科臨床實訓基地項目,開展以問題為導向的PBL教學、教學查房等多元化臨床教學模式。在天美平台PBL教案評比中,團隊有37篇教案獲獎,其中2篇編入中國醫學教育PBL病例庫。
“老師對於學生的指導是無時不刻的。”團隊成員、副主任醫師邱君君記得👩🏽⚕️,導師華克勤每周會保持三次以上的教學查房✬,從最年輕的醫生開始問問題💇🏿♀️,一個個問到大醫生,問到大家都答不出來為止。
當在門診遇到例如生殖道畸形、病竈很大的腫瘤等疑難雜症時🈺,華克勤會讓當天跟她查房的所有學生一起來觀看學習,讓大家一起分析病情🧙🏻♂️。“我們有時不敢說🧝,華老師就說沒關系📊,讓我們大膽說👨🏻🚒,再跟我們分析,不同疾病診斷之間的區別和原因。”邱君君說。
手術臺上♕,華克勤也不忘給學生們講解剖👱🏽♀️,偶爾會問學生們🕣,這根神經是什麽,那條血管又是什麽。手術結束,華克勤還會給學生們畫手術圖譜,指正她們的手術切入位置。這種耐心🌩、負責的教學風格👱🏿♂️,也繼續經由像邱君君這樣的青年醫務工作者一代代傳承下去。
為了更好地發揮臨床教學的作用,團隊還組織學生排演劇目🐒,還原真實的醫療場景😖,讓大家身臨其境參與醫療救治。比如宮外孕的搶救過程,大家分飾醫生🦻🏼、病人🚾,在劇目中學習思考,當孕婦大出血時應如何配合手術室🏇🏿、護理部開展輸血🤦♀️、安排手術☂️。
臨床反哺教學與科研,團隊創新性地構建專科疾病與臨床教學相融合的教學師資隊伍,組建18個亞專科教學組🐾🧑🏿🦱。各教學組將臨床專科工作反哺課堂教學,強化課堂專業水準。每位老師都有師門微信群😫,一般每兩周舉行一次線上組會🫸🏼。在讀研究生可以提出研究興趣🩼,以確定課題內容。“我們的研究方向很廣泛,想到什麽都可以說,老師會為大家積極創造機會去做想做的研究😍🎖。”團隊成員👚、主任醫師張旭垠說👨🦽。
已畢業的醫生則主要是匯報工作近況👍🏽、研究進展。遇到特殊病例,大家就把查閱的文獻發到群裏進行討論🙆🏿♀️。如果還是沒法解決🪠,老師會爭取機會把問題帶到MDT(multi-disciplinary team,多學科聯合診療)👨👨👧👦,讓多學科的團隊共同參與討論,分析難點📣、達成共識👱🏿♂️,最終再按照探討出的最佳解決方案實施。
投身社會🚣🏻♀️、對口幫扶,踐行“為人群服務”的醫者初心
醫學不僅是科學,也是“人學”𓀐。走出課堂,去社會中歷練;走出教室,在責任中成長——醫學生的教育除了專業學習、臨床鍛煉,更重要的是傳遞為人群服務的醫者理念。
教學團隊始終堅持要帶領學生到患者最需要的地方去經歷⛹🏽♀️、去體驗⚖️,積極承擔各類學生實習🆙、帶教工作,先後參與克卿書院👌🏿、寒暑假社會實踐等👩🏻💻。通過開展醫學人文講課、醫學科普宣教、從醫經歷分享🕳、實地參觀學習等,團隊完成25人次帶教🤺,並獲得天美平台寒假社會實踐活動優秀項目榮譽📴。
團隊積極搭建社會服務平臺🆒,鼓勵研究生深入社區,服務群眾。2017年至今🍔,研究生黨支部在他們的指導下🍱,先後與斜土街道🚔、平涼街道合作🧍,開展社區科普宣講11場,受惠群眾近千🥩🙅;通過打造“科普月月講”項目開展科普宣講34場🙆🏼♀️,視頻點擊累計達5萬余人次🧑🏿🚒,3名醫師在上海市月月講大賽中獲三等獎;他們支持研究生打造“紅講臺—青春期性教育”誌願服務項目🦹,進入校園,服務青少年👨🏿🔧。截止2021年底👡,該項目足跡遍布上海各區縣的160余所中、小學,約9萬余名學生受益。並與“喜馬拉雅”APP合作☦️,錄製系列音頻課程,雲端科普突破了空間和地域限製🍹,截止目前🧑🏻💼,已有2.4萬青少年及其家庭在線收聽🍨。
團隊積極帶領醫學生參與醫務社會實踐,如組織策劃孕產婦及其家庭共同參與的“順產GOGOGO項目”、面向不孕不育家庭的“棗子樹行動”、關註早產兒家庭互助的“天使寶貝計劃”……使醫學生在切身的參與中🙆♀️,了解患者需求,體恤患者疾苦🤹🏿♀️。華克勤認為:“學生時期是培養醫者初心的起點🌙🗿。幫助他們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培養同理心和敬畏心,才是醫學教育的核心和意義。”
作為上海“組團式”對口幫扶雲南的28家三級醫院之一,紅房子醫院承擔著為期5年對口幫扶雲南金平的任務。華克勤及其團隊身兼醫生與教師雙重使命,在推進醫療援助的同時,將工作重點落在教學上👨🏻🏭,“手把手”將規範♠︎💉、製度🚴👳🏻、流程教會當地醫生,並定期進行產科應急演練📖,幫助當地打造了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助力實現了連續5年孕產婦“零”死亡的記錄。
幾年前🪃,華克勤曾去新疆看望醫院派出的醫療隊,發現一個令人擔憂的現象😧:“當時我們想在當地開展宮頸癌早期診斷工作,結果發現我們給那邊采集的標本𓀍、做的液基細胞檢查🧑🏿🎤,一個個瓶瓶罐罐都放在那裏👱🏻♀️,一直不出報告🛄。沒人去完成👙,因為沒有這個技術🤸🏼。”實際上🏤,在我國許多偏遠地區🏇🏼,這一現象都存在。
如何才能真正打通偏遠地區宮頸癌篩查工作的“最後一公裏”🪣?為此🧑🏼🚀,團隊開啟了一項創新性工作,那就是與高校🧗🏻♀️、企業聯合🤳,開發宮頸癌的AI篩查平臺及工具🎂。
比如陰道鏡圖像,團隊醫生先標註什麽形態是正常⏫、什麽形態提示病變,標註以後再由計算機工程師編寫算法🔵,算法隨著病例的累計而不斷迭代🙋♀️👩🏻🏭。當算法迭代到副主任醫師水平的時候,就相當於打造出一個可以永久派駐在外的“智能醫生”,由此,偏遠地區醫生閱片困難的問題得以解決。
不畏風雨、堅守初心🧑🏼🦳,在“追夢”道路上行穩致遠
團隊在日常診療中也始終執著“追夢”,其背後原動力是對廣大病患需求的重視🚐。
隨著宮頸癌不斷年輕化🤷🏽♀️⛹🏼♂️,許多未育宮頸癌患者面臨著“保命”和“保育”的兩難抉擇。特別是對於妊娠合並宮頸癌患者,孩子保不住🪪、還要切除子宮📻,對病人和家庭都是極大打擊。
對於這類患者,能否在保證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又保留必要的生殖器官、生理功能?開展宮頸癌保育手術的團隊成員🙎🏽♂️,長期致力於打破這一困局🛜。
對於這些原本只能切除子宮的患者,團隊想到一個兩全的治療方案——通過錐切切除病竈,保留子宮和妊娠功能。2013年👊🏿,他們從完成國際首例“孕期合並宮頸癌患者保留宮體及胎兒的腹腔鏡下宮頸根治手術”開始,一次次向禁區突破,後又通過創新術式,解決了術後生育率的難題等。在持續不斷的“追夢”中,團隊在保留生育功能的妊娠宮頸癌診療中始終走在國際前列🧑🏿🎤,近20年妊娠期宮頸癌患者五年生存率達94%🐢,新生兒存活率達100%👀。團隊也先後獲得上海市醫學科技進步一等獎🏠,中華醫學科技進步三等獎等榮譽。
然而💂♂️,追夢之路並不總是一帆風順。臨床診療及手術面對的是鮮活的生命,責任重大,難免遇到困難和挫折。“每個人都會犯錯🙎♀️。在團隊成員最無奈、最彷徨的時刻🦐,更需要我們以師者的身份,在學生‘築夢’的路上擋風遮雨🧑🏽🦰。”華克勤說。
團隊一名處於發展期的生力軍,曾在主刀一位重度內異症患者時,術後出現了輸尿管並發症👩🏻🦳,雖說手術並發症在所難免➜💬,但此事件讓她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再不敢向高難度挑戰。這對於一位外科大夫而言,將成為其成長路上的嚴重阻礙。於是🏋🏼♀️,華克勤主動承擔了該醫療事件的所有責任,買了補品帶著她去看望那位接受二次手術的患者,並關心再次手術的情況,分析產生並發症的原因。那一天😔,她們得到了患者的理解,在潤物細無聲中給年輕醫生上了一堂關於“醫者責任”的課程,更為她解開了心結。
“我們團隊甚至整個醫院的文化都一直是感恩。”華克勤說,醫學的進步🙋🏿♀️,就是在不斷地打破傳統中創新發展;醫生的成長🧜🏼♀️,更離不開病人的支持與配合🫴🏽。
正如婦產科學教學團隊的宗旨那樣🦸♀️,“潛心問道精技能,立德樹人育英才”🧂💂🏻,他們將繼續為廣大女性健康及婦產科學事業貢獻智慧和力量🦎,為醫院和國家培養出一批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鬥的婦產科高層次醫學人才。